cover

台灣在歐洲最佳的生產基地——捷克

April 8, 2025, 8:53 p.m.

Taiwan can Help捷克系列報導5

《捷克台商會商業資訊小組採訪編攥》

以目前全球經濟趨勢,台灣公司能夠最有效的結合歐洲經濟發展的業別分析報導

根據今日全球經濟趨勢,台灣公司若以捷克作為發展歐洲市場的基地,可以結合歐洲經濟發展的多個關鍵項目,特別是在半導體、先進製造、綠色能源與數位轉型等領域。以下是具體分析與潛在機會:

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整合

  • 趨勢與機會:全球半導體需求因AI、5G與電動車發展而激增,歐洲正推動「歐洲晶片法案」(European Chips Act),目標減少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並提升自主生產能力。捷克位於歐洲中心,鄰近德國(台積電德國廠所在地),具備成為半導體供應鏈樞紐的潛力。
  • 台灣優勢: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產業(如台積電、聯發科),可透過技術轉移、在捷克設立研發中心或組裝廠,與歐洲企業合作。例如,台積電已在德國德勒斯登設廠,捷克可作為延伸生態系的一部分,提供零組件製造或後段封測。
  • 具體項目:結合捷克的工業基礎與台灣的晶片技術,參與「歐洲晶片三角」(德國、捷克、波蘭)的建設,特別是汽車電子與AI伺服器的晶片供應。

綠色能源與永續技術

  • 趨勢與機會:歐盟的「綠色新政」(Green Deal)致力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,捷克作為製造業重鎮,正加速能源轉型並吸引綠色投資。台灣公司在太陽能、風能與電池技術上有競爭力,可與捷克的能源項目結合。
  • 台灣優勢:台灣企業(如台達電)在電源管理與再生能源設備具領先地位,可提供高效能逆變器、儲能系統或電動車充電設備。
  • 具體項目:參與捷克的智慧電網建設,或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電動車電池供應鏈,特別是捷克汽車產業(如Skoda)的電氣化轉型。

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

  • 趨勢與機會:歐盟推動「數位歐洲計畫」(Digital Europe Programme),強調工業4.0與數位化轉型。捷克的製造業基礎雄厚,且勞動成本相對西歐低,適合發展智慧工廠。
  • 台灣優勢:台灣在資訊硬體(如宏碁、華碩)與工業自動化(如研華)具優勢,可提供物聯網設備、AI解決方案或自動化產線技術。
  • 具體項目:在捷克設立智慧製造示範廠,或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工業物聯網應用,瞄準歐洲中小企業的數位升級需求。

汽車產業供應鏈深化

  • 趨勢與機會:捷克是歐洲汽車製造重鎮,年產汽車超過130萬輛,擁有完整的供應鏈生態。隨著電動車與自駕技術崛起,對電子零組件需求增加。
  • 台灣優勢:台灣公司在車用電子(如車載晶片、感測器)與精密製造有技術優勢,可補足捷克在傳統汽車製造之外的短板。
  • 具體項目:與捷克汽車廠商(如Skoda)合作,供應電動車關鍵零組件,或在捷克設廠生產車用顯示器與控制模組。

為何選捷克為基地?

  • 地緣優勢:捷克位於歐洲心臟地帶,交通便利,與德國、波蘭等市場距離近,物流成本低。
  • 經濟吸引力:捷克勞動成本低於西歐,但技術勞動力素質高,且政府積極提供投資誘因(如稅務優惠等)。
  • 台捷關係:三十年來的反共情誼及近年台捷互動頻繁(如2020年參議長訪台),雙邊貿易額快速成長(2023年達12.18億美元,三年增逾30%),過去二十年來有鴻海、英業達、緯創等14家台企已在捷克設廠,奠定合作基礎。
  • 政策支持:捷克政府有意成為半導體與高科技中心,美國Onsemi近期宣布投資20億美元即為例證,顯示其吸引外資的潛力。
  • 可申請國發會成立的中東歐投資(二億美金,由台衫基金執行)及融資基金(十億美金,由輸出入銀行執行)。

最有效結合方式

  • 策略聯盟:與捷克當地企業或歐洲大廠(如德國博世、西門子)建立合資公司,共享技術與市場資源。
  • 政府合作:利用台捷雙邊協議或歐盟投資計畫(如Horizon Europe),爭取資金與政策支持。
  • 分階段布局:自設研發中心或小規模生產測試市場,再擴大至全面製造基地,降低初期風險。
  • 與當地有客戶的中小型企業JV,由捷企負責技術生產管理,台企負責行銷規劃與執行。

結論

台灣公司若以捷克為基地,最有效的結合點在於半導體供應鏈、綠色能源與汽車產業的技術輸出與市場拓展。透過技術優勢與捷克的地理與政策條件互補,台灣企業不僅能深入歐洲市場,還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占據戰略位置。長期來看,這將提升台灣在歐洲的經濟影響力,並分散對美中市場的依賴風險。

網站瀏覽人數: 1666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