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

捷克電動車急需轉型的產業分析及外資投資需求

April 2, 2025, 5:37 a.m.

Taiwan can Help捷克系列報導4

《捷克台商會商業資訊小組採訪編攥》

捷克作為中歐重要的工業國家,其經濟長期以來高度依賴汽車產業,該產業約占其工業產值的26%及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9%以上。以斯柯達(Škoda)為首的汽車製造商,以及現代(Hyundai)和豐田-標致-雪鐵龍(TPCA)等國際車廠在捷克設廠,使其成為歐洲汽車製造的重要基地。然而,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車(EV)轉型,捷克的汽車產業正面臨轉型壓力與機遇並存的局面。以下從產業現況、轉型挑戰及外資投資需求三個面向進行分析。

產業現況

捷克的汽車產業以傳統內燃機車輛為主,但近年來電動車生產開始嶄露頭角。根據資料,2021年捷克生產約110萬輛汽車,其中電動車占比約11%(約12萬輛)。主要車廠如斯柯達已推出電動車型(如Škoda Enyaq iV),並計畫將捷克發展為「電動移動」中心。然而,晶片短缺等供應鏈問題導致近年產量下滑,例如2022年初汽車產量較前年同期減少11.4%,為十年來最大跌幅。這顯示捷克汽車產業在轉型過程中仍受制於外部因素影響。

此外,捷克汽車出口導向明顯,91%的產量銷往國外,尤其是歐盟市場。隨著歐盟推動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,捷克汽車產業必須加速電動化以維持競爭力。然而,當前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完備,市場需求增長緩慢,轉型速度相較西歐國家略顯落後。

轉型挑戰

  1. 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
電動車產業需要先進的電池技術與完善的充電網絡支持。捷克在電池製造和儲能技術方面仍依賴進口,且國內充電站網絡覆蓋率低於歐盟平均水平,這限制了電動車的普及與生產擴張。
  2. 供應鏈脆弱性
全球晶片短缺已顯著影響捷克汽車產量,而電動車所需的鋰電池和其他關鍵零組件供應同樣存在不確定性。捷克必須建立更穩健的本地供應鏈以降低外部風險。
  3. 競爭壓力與投資吸引力下降
相較於鄰近的波蘭和匈牙利,捷克近年在吸引外資方面表現不佳。波蘭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,而匈牙利則吸引了如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巨頭設廠。捷克若不加速轉型,可能失去中歐「電動車製造中心」的地位,甚至被比喻為「歐洲底特律」——一個未能跟上時代變化的沒落工業重鎮。

外資投資需求

為實現電動車轉型並保持競爭力,捷克亟需外資注入以下領域:

  1. 電池與零組件製造
外資可協助建立本地電池生產基地,減少對進口依賴,並創造高附加值就業機會。台灣的台積電或其他電池技術企業可能成為潛在合作對象。
  2.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
外資可投資於充電站網絡擴建,提升電動車使用便利性,刺激市場需求。這需要與能源企業或科技公司合作,例如歐洲的充電樁運營商或台灣的能源技術公司。
  3. 研發與創新中心
捷克具備微電子與工業設計優勢,外資可設立AI與電動車技術研發中心,與當地大學及企業合作,提升技術自主性。例如,台灣在半導體與AI計算領域的經驗可為捷克提供借鑑。
  4. 政府激勵政策
捷克需提供稅收優惠、土地補貼等誘因吸引外資。2024年外資在捷克投資達600億克朗(約新台幣863億元),創七年新高,其中汽車業投資占多數,顯示政策調整已初見成效,但仍需針對電動車產業鏈加大力度。

結論

捷克汽車產業在電動車轉型中既有優勢(如製造基礎與地理位置),也面臨挑戰(如技術缺口與競爭加劇)。外資投資不僅能補足技術與資金缺口,還可推動產業升級,使捷克成為歐洲電動車供應鏈的重要一環。與台灣的合作潛力尤為值得關注,特別是在半導體、電池技術與AI計算領域,雙方可透過技術轉移與市場互補實現共贏。捷克若能抓住這波轉型機遇,有望避免「歐洲底特律」的命運,轉而成為中歐電動車產業的領頭羊。

網站瀏覽人數: 1533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