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

捷克 2024 GDP 產業別佔比分析

Aug. 8, 2025, 8:12 a.m.

Taiwan can Help 捷克系列報導7

《捷克台商會商業資訊小組採訪編攥》

捷克2024年GDP產業別佔比的詳細分類及其生產力分析:涵蓋農業、工業、服務業的細分與生產力現況,同時針對機械手臂使用對生產力的影響進行補充說明。

1. GDP產業佔比分類(2024年)

根據2024年資料(主要來自Statista、世界銀行及捷克統計局),捷克的GDP按經濟部門分佈如下:

  • 農業(Agriculture):約占1.61%
    • 細分類
      • 作物生產(占農業產值的53.3%):主要包括小麥(冬麥、春麥)、大麥、油菜籽、馬鈴薯、甜菜、玉米、啤酒花、葡萄、水果和蔬菜。啤酒花和麥芽是重要出口品,捷克是全球啤酒花主要供應國之一。
      • 畜牧業(占農業產值的39.7%):包括牛、豬、家禽、羊和山羊,產品以肉類和乳製品為主。
      • 其他:有機農業(約占農地面積13.7%)、林業(森林面積約265萬公頃)等。
    • 特點:農業占GDP比例低,但對食品自給自足和出口(如啤酒相關產品)有重要貢獻。2024年作物產量受乾旱影響下降(如油菜籽下降24.6%,水果下降58.3%),但馬鈴薯和甜菜產量增長(分別+14.2%和+19.6%)。

  • 工業(Industry):約占30.16%
    • 細分類
      • 汽車工業(占GDP約10%):以Škoda Auto(隸屬Volkswagen集團)為核心,Toyota和Hyundai也在捷克設廠。汽車產業占製造業產值的20%以上,僱用超過15萬人,是出口主力(占出口70%以上)。
      • 電子與電氣工程(占製造業產值的14%):包括半導體、電子元件和電機製造,僱用超過18萬人。
      • 機械製造與高科技工程:包括工具機、鋼鐵生產、運輸設備(鐵路、航空)和化學製品。
      • 其他:建築業(占工業約3%)、能源(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)、先進材料和製藥。
    • 特點:工業是捷克經濟支柱,高度依賴出口(72.7% GDP來自出口),尤其是對德國(占出口26.3%)。2024年工業生產下降1.4%,主要因機械工程和金屬加工需求疲軟。

  • 服務業(Services):約占59.75%
    • 細分類
      • 旅遊業:布拉格等歷史城市吸引大量遊客,旅遊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      • 資訊通訊技術(ICT)與軟體開發:捷克在軟體工程和網絡安全領域具競爭力,布拉格和布爾諾是科技中心。
      • 研發(R&D):重點在奈米技術、生命科學和癌症研究,受益於歐盟結構基金支持。
      • 商業服務:包括金融、房地產、建築設計和廣告。
      • 其他:零售、運輸、醫療和教育。
    • 特點:服務業主導經濟,特別是在高附加值領域(如ICT和研發),但受限於勞動技能短缺和資本投入不足。

資料來源:Statista(2024年9月19日,世界銀行數據);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;捷克統計局(ČSÚ)。

備註:由於四捨五入,百分比總和可能略有偏差。另有部分資料(如Web ID:0)顯示工業占37%、服務業占61%、農業占2%,但Statista的數據更近期且與世界銀行一致,故採用1.61%、30.16%、59.75%的分佈。

2. 各產業生產力分析

生產力(通常以勞動生產力或全要素生產率TFP衡量)是捷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指標。以下是各產業的生產力現況及挑戰:

農業

  • 勞動生產力
    • 農業僱用約3%勞動力(約15萬人),但產值僅占GDP的1.61%,顯示勞動生產力相對較低。
    • 根據CEIC數據,捷克整體勞動生產力在2024年9月年增0.23%,但農業部門因作物歉收(受乾旱影響)和價格壓力,生產力增長受限。
    • 有機農業和啤酒花等高附加值作物有助提升生產力,但整體農業受季節性和氣候影響較大。

  • 全要素生產率(TFP)
    • 農業TFP增長緩慢,受到過度依賴化肥(雖已改善,氮平衡從100公斤/公頃降至51公斤/公頃)和機械化投資不足的限制。
    • 2024年農業機械購買幾乎停滯,機械出口下降90%,反映資本投入不足,影響長期生產力。

  • 機械手臂影響
    • 農業中機械手臂應用較少,主要集中在乳製品加工和包裝等環節。大型農場(占農地面積75%)偶爾使用自動化設備(如自動播種機或收割機),但普及率低,無法顯著提升勞動生產力。

工業

  • 勞動生產力
    • 工業僱用36%勞動力(約180萬人),貢獻30.16% GDP,顯示較高的勞動生產力,特別在汽車和電子產業。
    • 汽車產業(Škoda Auto等)因高度自動化和機械手臂應用,勞動生產力高於歐盟平均值(約71%)。例如,汽車裝配線廣泛使用機械手臂進行焊接、組裝和搬運,減少人工需求並提升效率。
    • 根據CEIC(Web ID:9),2024年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增長0.23%,但機械工程和金屬加工因需求下降而拖累整體表現。

  • 全要素生產率(TFP)
    • 捷克工業TFP自2016年以來增長放緩,2024年TFP增長率降至約2.5%(捷克國家銀行,Web ID:18)。這與對德國出口依賴、能源成本上升和供應鏈問題有關。
    • 汽車產業向電動車轉型增加了新挑戰,需更多投資於自動化技術和綠色能源以維持競爭力。

  • 機械手臂影響
    • 工業部門(尤其是汽車和電子)是機械手臂應用的主要領域。Škoda Auto等企業在裝配線上使用大量機械手臂(例如KUKA或ABB品牌),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穩定性。
    •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數據,捷克在汽車製造中的機械手臂密度(每萬名工人擁有的機械手臂數)位居歐洲前列,僅次於德國和瑞典。這提升了單位勞動產出,但也因高成本限制中小企業採用。
    • 機械手臂應用減少了對低技能勞動的需求,但對高技能技術人員(如機器人程式設計師)的需求增加,凸顯勞動市場技能錯配問題。

服務業

  • 勞動生產力
    • 服務業僱用約61%勞動力,貢獻59.75% GDP,顯示勞動生產力中等偏高,尤其在ICT和研發領域。
    • ICT和軟體開發的勞動生產力較高,布拉格和布爾諾的科技集群吸引外資(如IBM、Red Hat),但整體服務業因旅遊業和零售等低附加值部門的比重較大,平均生產力低於工業。

  • 全要素生產率(TFP)
    • 服務業TFP增長受限於技能短缺和資本投入不足。根據IMF(Web ID:6),高附加值服務業(如ICT)因缺乏熟練勞動力和資本而難以擴展。
    • 研發投資占GDP約2%(低於歐盟平均值),限制了技術創新對生產力的貢獻。

  • 機械手臂影響
    • 服務業中機械手臂應用較少,主要見於物流(自動化倉儲)和醫療(手術輔助機器人)。例如,布拉格的物流中心使用自動化分揀系統,但普及率低,對整體生產力影響有限。
    • 服務業更多依賴數位化(如AI和軟體自動化)而非機械手臂來提升效率。

3. 整體生產力趨勢與挑戰

  • 總體勞動生產力
    • 根據CEIC(Web ID:9),捷克2024年整體勞動生產力年增0.23%,低於疫情前水準(2017年約7%)。這與經濟復甦緩慢和對德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需求疲軟有關。
    • 捷克勞動生產力約為歐盟平均值的71%(Web ID:22),在汽車和電子產業表現較佳,但在建築和非汽車製造業表現不佳。

  • 全要素生產率(TFP)
    • 捷克國家銀行(Web ID:18)指出,TFP增長自2016年放緩,2024年穩態GDP增長率從3%下調至2.5%,反映多重因素生產率下降。這與創新不足、人力資本成長放緩(大學畢業生比例增長停滯)及對德國經濟依賴有關。

  • 機械手臂對生產力的影響
    • 機械手臂主要提升工業部門(特別是汽車和電子)的勞動生產力,減少人工錯誤並提高產量。例如,汽車製造中每台機械手臂可替代2-3名工人,同時提高生產速度和品質。
    • 然而,機械手臂的高成本和技術要求限制其在中小企業和農業中的應用,導致生產力提升不均。2024年機械購買停滯(下降90%)進一步限制自動化擴展。
    • 技能短缺是另一挑戰:機械手臂操作需高技能勞動者,但捷克勞動市場缺乏足夠的機器人工程師和程式設計師,影響自動化效益。

4. 比較與政策建議

  • 與台灣比較
    • 台灣工業(36.8% GDP)占比高於捷克(30.16%),主要因半導體和電子產業的高度自動化。台灣的機械手臂密度(特別在電子製造)高於捷克,推動更高勞動生產力。
    • 捷克服務業(59.75%)占比略低於台灣(61.6%),但在高附加值領域(如ICT)有類似挑戰,即技能短缺和資本限制。
    • 農業方面,兩國占比相近(台灣1.6%,捷克1.61%),但台灣的精緻農業(如水果和水產養殖)自動化程度略高,捷克則受氣候影響更大。

  • 政策建議
    • 提升自動化投資:政府可透過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中小企業採用機械手臂,特別在農業和非汽車製造業,以平衡生產力提升。
    • 技能培訓:針對機械手臂操作和程式設計加強職業訓練,解決勞動市場技能錯配問題。
    • 氣候適應:農業需投資抗旱技術和智慧農業設備(如自動化灌溉),以減輕氣候變化對生產力的影響。
    • 研發支持:增加對ICT和研發的資金投入,提升服務業和工業的TFP,特別在奈米技術和電動車領域。

5. 結論

捷克2024年GDP分佈顯示服務業(59.75%)主導經濟,工業(30.16%)次之,農業(1.61%)貢獻最小。汽車和電子產業因機械手臂應用,勞動生產力較高,但整體經濟受TFP增長放緩、技能短缺和氣候影響限制。機械手臂在工業中顯著提升效率,但在農業和服務業應用有限,未來需透過政策支持和技術投資進一步推廣自動化,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競爭力。

資料來源

  • Statista(2024年9月19日,世界銀行數據)
  • 捷克統計局(ČSÚ)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、捷克國家銀行(ČNB)
  • CEIC數據(勞動生產力)
  • USDA外國農業服務署、FAO、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
網站瀏覽人數: 247917